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也如同物种演化一般层出不穷,甚至“千奇百怪”。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供应链管理师、密室逃脱设计师……自2019年4月至今,人社部联合多部门已发布3批共38个新职业,不断刷新“职业版图”。
有专业人力资源机构于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55%的新职业从业者月收入高于5000元,月收入过万的占24.6%,已然成为就业新的“蓄水池”。
新职业新在哪里?工作中到底干些什么?有哪些新挑战?本期社会周刊,记者选取了几个代表,与您分享他们的职场新角色、新故事。
供应链管理师
用心品尝,做美味“把关人”
▲ 肖东泉在细心查看要端上食客餐桌的海鲜。马文章 摄
供应链管理师: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技术,从事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的协同,以控制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并提高准确性、安全性和客户服务水平的人员。水产供应链管理师属于其中一员,要负责对水产产品的外观、口味、安全等多方面进行把控。
“大闸蟹最肥美的时候到了,清蒸、蒜香味道极佳,食客们早已迫不及待等着它们上桌。”9月6日上午,在徐记海鲜华晨国际店,行政主厨肖东泉来到海产生鲜区巡场,熟练地从水温18℃的养殖池中抓起一只大闸蟹,向记者讲解起来。
肖东泉是广东人,从事水产供应链管理、粤菜烹饪已有23年。什么季节吃什么海鲜,澳洲大龙虾在什么盐度及温度下养殖最合适,皮皮虾如何做才最好吃……这些,肖东泉了如指掌。
“尽管餐厅在长沙、株洲两地,但对于我们做供应链的人而言,需要深入产品源头,有时一待就是一两个月,为的就是保证好水产‘活蹦乱跳’地出现在顾客面前。”肖东泉介绍,湖南人偏爱吃虾蟹,8、9月份正是一年中吃海鲜最好的时候。上个月,他就带领着团队成员前往东海、渤海海鲜基地,寻找更新鲜肥美的水产品。
盐度、水温度、供氧是海鲜养殖的关键所在。如同中医“望闻问切”,肖东泉在养殖池中随手一捞,产品的规格和活度了然于心。
现在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吃饱,还要吃得健康。千里迢迢运回的海鲜,还得过“水土不服”这一关。为此,肖东泉要求所有海鲜必须用原产地的水质和温度,在养殖中心静养一段时间,以最大限度保证新鲜度。
“不过,靠肉眼还无法判断海产品的肉质,初步筛选后还得亲口尝。”在餐饮界闯荡多年,肖东泉一直致力于满足株洲顾客“挑剔”的口味。为了创新菜品,他曾花费近2个月时间,跑遍全国10多个基围虾产地。5个人的团队,每人每天要吃上百只基围虾,“吃到最后实在咽不下去了。”
“而供应链管理师就是食物的‘把关人’,把更新鲜、好吃的产品送上消费者的餐桌。”他笑着分享说,过去,株洲“好恰鬼”想吃活海鲜,只能到农贸市场水产摊位买一些普通水产品解馋。而如今,食客能在餐厅品尝到一百多元的波士顿龙虾、鲜美的帝王蟹,这无疑是供应链体系不断升级带来最为直观的变化。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缜密细心,“把脉”机器人健康
▲ 兰剑在检查生产线上的电脑。马文章 摄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使用工具、量具、检测仪器及设备,对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状态监测、故障分析与诊断、维修及预防性维护与保养作业的人员。
合模、压泥、装药……一条长约200米的全自动组合烟花生产线,仅需11名员工即可完成原本需要300人完成的工作。9月7日,在醴陵市中洲烟花金利来公司,一个个空的烟花模具在生产线上流水般前行,除去最后的包装,烟花生产其他工序均在机械手操作下完成。
眼前的一幕,颠覆了记者对花炮工厂的传统认知:规模小、工艺差、工人多、隐患大……曾几何时,“小散乱”烟花爆竹作坊遍布市场,安全生产事故层出不穷。
转型升级、“机器换人”,是有效阻断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途径。然而,想要机器人常年保持“健康”上岗,这就需要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来助力。
电气工程师兰剑,曾在广东烟花企业深耕多年。在企业自动化程度升级和智能化转型进程中,他深刻感受到“机器换人”给行业带来影响。
从2009年开始,公司组建团队开始研发自动化生产线。兰剑铆足了劲,开始学习打磨技艺。他戏称,那段时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每周都要到生产线巡查,在电脑上进行数据采集、状态监测,防止机器人闹‘小脾气’罢工。”兰剑告诉记者,眼前的这条组合烟花全自动化生产线,历经8年时间、投资上亿元,团队终于攻克了隔爆、药物输送、智能检测等核心技术,先后获得15项发明专利和23项实用新型专利,取得了颠覆花炮手工生产的革命性进步。
“现在,烟花生产基本实现‘人药分离’‘人机分离’,不但安全有了保障,而且减少涉药工序人员90%以上,节约涉药工序用地80%以上,一条生产线产能比传统作业扩大了五六倍,抵得上以前几个工厂。”兰剑高兴地说。
自动化生产线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
兰剑举例说,没有安全压力后,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研发与市场拓展。而对手工操作的要求降低了,招工也更容易了。
“只要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做深、做专,传统行业也一定能‘老树发新芽’。”兰剑称,随着科技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速,对从业者的要求只会更高,必须始终保持“一直在路上”的学习状态。
密室逃脱设计师
脑洞大开,从不被认可到社会认同
密室游戏设计师:通过构思剧本、撰写文案和谜题来打造主题密室,并根据实景场地来规划场地空间、安排灯光、道具、音效等,让剧情和营造的氛围完美配合,传递故事的内核,与玩家产生共鸣。
“在抽屉中寻找线索,误触机关的话就失败了!”9月5日,在王府井商圈的株洲玄灵奇幻密室,墙上的激光随着密室剧情推进,不断变幻闪烁。几名玩家正在昏暗的小屋里寻找线索、破解谜题,以逃出密室。
在株洲,密室逃脱游戏已从几年前的小众爱好,逐渐发展成为年轻人线下休闲娱乐产业里的新宠,也催生出了“密室游戏设计师”这个新职业。
33岁的廖青,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密室逃脱设计从业者。在他看来,密室逃脱是一种增进友谊,充满互动的优秀娱乐活动,设计师就是为玩家在有限的密室空间中“造梦”。
廖青原本在深圳任职网络游戏设计师,每天要处理大批量的代码和数据,加之行业淘汰洗牌越来越快,他慢慢厌倦了这份苦差事。在同朋友体验了几次密室逃脱游戏后,他迅速爱上了实景游戏行业。毅然辞职后,他选择加入密室逃脱专业设计团队。
“一个主题密室,从剧本创作到最后完成装修投入使用,差不多要半年的时间。”廖青回答,身为设计师,不只是掌握一点专业知识这么简单,从绘制草图到施工的专业图纸都要看得懂,还得到项目现场亲自布置。
经过几年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实景密室经历了多次更新迭代。
廖青介绍,2013年,被业内人士称为“密室初代”,密码箱加纸条构成了密室解密的主要媒介;2015年,增加了简单的机关和磁力感应,这时密室逃脱游戏迅速兴起;现在,密室逃脱已蜕变为场景丰富、剧情逻辑紧密、机关巧妙、还有由工作人员扮演的各种角色所构成的虚拟世界,力求更完美的沉浸式体验。
“每一个场景、任务都是经过了不断试错才定型的。”廖青介绍,现在的密室逃脱设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恐怖类的,一种是解谜类的。恐怖类中可能会出现的张吓、尬吓等已被业内严令禁止。在剧情方面,根据设计规定,以文学、小说、游戏、真人真事等做参考,应传递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不允许有黄赌毒暴等场景出现。
在设计初期,廖青除了负责视觉创作,还会给施工方手绘部分示意图,在现场盯着场地施工,宁愿牺牲掉演出效果,也要确保玩家们的安全。
“实景密室行业近几年才兴起,密室游戏设计师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廖青告诉记者,目前北上广一些发达城市,已出现专门训练工作人员演技的培训中心,一个有原创能力的密室游戏设计师,能够拿到上万元的月薪,“设计师只有不断钻研创新,才能不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精心守护,为“银发”族撑起健康保护伞
▲ 谭惠在照料住院老人。马文章 摄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通过采集、记录老年人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来测量与评估老年人认知能力、精神状态、感知与沟通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的人员。其出具的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报告,有助于确定老年人照护等级以及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
“周阿姨,您今年多大年纪了?”“100减8等于几呀?”……9月5日,在智成银馨养老院中,卧床的老人认真思考着,依次回答每一个问题。医师谭惠手上拿着一份翔实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一边询问一边在相应的项目上打出分数。
谭惠作为老年科主任,从业有10余年,也是一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记者注意到,她随身携带了“老年人自理能力评估表”和“老年人护理需求评估表”两张表,每张表都至少有5大部分、20项内容,包含了老年人能力筛查评估指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级划分、视听与沟通能力等级划分、认知能力等级划分等内容。
“这些在老人进院前就要完成的,但想要高效完成起来并不容易。”谭惠告诉记者,测评中,最怕遇到“你问东,他答西”的情况,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要花近半个小时。面对这样的老人,自己不能急躁,得有耐心,得顺着老人的思维提问题。
采访之时,谭惠领着一位老人在院子里缓缓行走。是否驼背?老人走完规定距离要花费多少时间?她细心观察老人的行走方式,以此来判断老人平地行走的能力,并将其作为评估依据。
核对信息、询问、记录、拍照……一套评估流程下来,30分钟过去了。谭惠根据老人的整体评估,初步划分能力等级,将其安排到相应的区域,让同等级老人共同生活并尽量相互照顾。
照料老人,是一件磨人的事。谭惠坦言,有部分家属看到老人情况恶化时,有的不以为意,有的会认为是养老院照顾不周导致。一段观察期后,评估师会尝试说服家属更换原有设施或换区,这时,评估师的精确评估报告就成为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看着老年人身体慢慢恢复、变好,很有成就感。”两年前,养老院有1位老年痴呆患者入住,一开始做什么事都是驼着背,低着头。谭惠采取评估、分区、照顾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后,老人身体状况就出现了好转,能以正常姿势走路、看书,以前面目呆滞、眼神空洞,现在可以正常与人打招呼、微笑。
业内统计显示,现阶段我国对老年人能力评估从业人员的需求约150万人,现有从业人员不足10万人。“老人能力评估师是社会的刚需,在养老行业缺口很大。”谭惠表示,作为一种新职业,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将成为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
记者手记
在新职业的风口起舞
任何一个新职业的诞生,从来不是偶然。
随着“双创”事业风潮涌动,新兴职业使劳动者蕴含着的活力与创造力得以激发释放,也折射出青年一代就业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
机遇多了,并不代表挑战少了。随着分工细化,附着在新职业上的技能要求、能力素养也在水涨船高。
今年网络直播爆红,吸引了一大批从事短视频以及直播等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催生了直播带货员等新职业。与传统的售货员相比,直播带货的战场搬到了无限可能的网络上,他们不仅需要熟悉互联网运作、了解电商流程,还需要掌握视频拍摄剪辑的方法、熟谙新媒体传播语境。由此可见,要想在新职业中做得风生水起,自己非得练就一身真功夫不可。
新职业打开了新赛道,但能不能变成康庄大道,有待各方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部门已经鼓励高校建设相关教育和课程培训体系;人社部门正在积极引导职业培训向新职业看齐;不少企业公司也拿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只不过,与新职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的“求贤若渴”相比,恐怕这场人才培养的“雨”还需要下得更猛烈一些。
但无论就业形态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劳动者需要终身学习。对于当下的求职者,与其在多元机遇面前犹豫不定,不如早早地定下一个目标,苦炼内功,埋头锤炼技能。
毕竟,在新职业的赛道上,谁掌握更多的复合型知识,谁具有更强的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谁就更有可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