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届获“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的教育单位
2020-09-23 15:07:03 来源:中国江西网
1
听新闻

近日,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名单揭晓,东华理工大学李荣同教授继宋金如、周义朋之后,荣膺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东华理工大学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届获此殊荣的教育单位,形成了榜样示范引领的“东华理工现象”。

作为核工业高校教师,他们都有着对国家和民族事业特有的忠诚与热爱。宋金如教授大半辈子工作在核工业战线,退休三十余年还坚持从事教学与研究,几十年不改初衷,不计名利,专注于矿石中铀钍及伴生元素的分离技术和测定方法这一“冷门”研究,若无“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崇高追求,很难想象别的什么东西让她如此执着。周义朋教授在环境极端恶劣的戈壁荒漠坚守了十四年。这十四年间,他与家人聚少离多,即便妻子查出肿瘤,也因正值项目施工紧张而未能及时赶回。若非满腔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戈壁上的风沙足以把他“吹”回风和日丽的内地,妻女的呼唤足以让他回归温馨美满的小家。李荣同教授30余年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把自己辛苦研发的技术变成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常年风吹日晒,这名大学教授硬是把自己变成了“老农民”。若非拳拳爱国心,深深为民情,他也可以自己发家致富,亦或在干净整洁实验室开展研究,在环境优美的校园开展教学。他们这种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自觉对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全省师生学习与发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低谷期,加之铀、钍放射性的危害,这方面研究经费和人员大量缩减,科研的条件非常艰苦。但从事核工业工作大半辈子的宋金如却说:“就算再艰苦,只要是国家需要,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并把它做好。”就这样,她几十年不改初衷,在实验室里专攻这个领域的“冷门”研究。她主持编定4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荣获一项部级科技进步奖,参与制定多个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规范,并特邀参编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她编著出版的《铀矿石的化学分析》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教材出版20余年的空白。

问及为何愿意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大漠边疆?周义朋说:“东华理工大学优良核军工文化的熏陶和精神传承对他影响颇深。”与祖国铀矿事业结缘,与新疆大漠戈壁结缘的十多年,都离不开老一辈教授史维浚的言传身教和学校大力支持。史维浚来新疆调研指导科研项目进展,都是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既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也是一份为国奉献责任的担当,激励着我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传扬下去。”

科技扶贫是扶智,也是扶志,否则很容易“一夜回到解放前”。“其实把技术教给农户并不难,重要的是培养农户科技意识,怎样把农产品做得像个样子。”当问及这辈子追求的是什么,李荣同说,情怀很重要,精神传承和沉淀同样重要,他希望能将专业知识贡献给农村,自觉维护奉献精神,将学校专业资源导入到基层去。他希望,能通过理念的培养、标准化的生产、产品质量的保证,从而提高技术,提高农户收益。

东华理工大学原属核工业部,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大学,被誉为“世界原子能事业宝贵财富”和“中国核地学人才的摇篮”。以宋金如、李荣同、周义朋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体现的是东华理工大学核工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学校党委把核军工精神概括为:核心意识、家国情怀;军人特质、担当奉献;工匠神韵、勇于创新。这种精神由一代代东华理工人传承并弘扬开来,并充分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身边典型人物身上。”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柳和生表示。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