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因应未来的国际化教育
2020-09-22 17:49:30 来源:钱江晚报
1
听新闻

西湖大学作为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新型高等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董们不仅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与治理,更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建言献策。9月15日,西湖大学荣誉董事、三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建英女士,专程回到校园与师生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杜建英女士与教育一直颇有渊源——2014年,她创办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并担任理事长,通过大胆探索国际化教育,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次西湖大学“校董面对面”,杜建英女士以自己的创校经历,结合西湖大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理念,围绕“如何面向未来开展国际教育”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探讨。

未来世界,对人才提出怎样要求?

杜建英女士以最近阅读的一本书《A Whole New Mind(全新思维)》为例,书中一幅插图让她印象深刻——人类起源之后历经农耕时代、工业革命,在走过了信息时代后,进入了高概念时代,未来的人才可能脖子上挂着听诊器,同时手里还拿着颜料盘和画笔,是极具创新能力的创造者。

如何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否适合时代?杜建英提到了三个问题,“首先自问,我的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如果符合,又是不是会被别人或机器替代?再要问自己,我做这件事,成本是不是最低?最后,计算机会不会比我更快?”杜建英认为,未来时代,人们的工作要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优势,离不开创新。

“博约致远”是娃哈哈学校的校训,杜建英将四个字拆解开,分析未来人才的素养——有丰富好奇心、想象力的博学者;具有共情力、沟通力,尊重包容的优秀合作者;具备责任意识、专注坚持,怀有远大理想的创造者。

“博”,是知识层面的博学,依靠知识学习积淀。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杜建英提到,好奇心是所有学习的原动力,非常需要教育者去鼓励引导,想象力也同样重要,许多科学发明的临门一脚,灵感其实是靠科学家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一定要重视孩子艺术能力的培养,让孩子能有丰富的想象力、感知力和表达能力。”

共情力,是联结社会、沟通合作的重要能力。“越是大事,越需要合作,一个人往往干不成。现在越来越强调跨学科融合能力,因为很多时候不能单一靠某个学科来完成。善于沟通和表达,是非常可贵的人才素养。”

作为双语学校的创办者,杜建英也提到,英语水平将为孩子打开更大的世界之窗。对多元文化有更多认知、理解和包容,能提高人才的全球胜任力。

“从小让孩子理解文化多元包容性,培养他们的尊重和同理心。”杜建英说,“博约致远”的“约”是自我约束,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基础教育阶段,责任教育必不可少,这其中也包括自觉,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创新是创造别人没有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有自主学习能力。”

“致”就是专注、坚持,因为所有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创新者有坚定意志;“远”指的是有远大理想,理想需要靠热爱驱动,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奠定孩子的理想指引,让他们树立报效祖国、改变世界的远大理想。

以学生为中心,因应未来的国际化教育

因应未来的教育,从家庭教养方式改变。要培养未来的人才,杜建英给家长们的建议是,不妨让孩子过得简朴一点。

“我们经历过经济危机、新冠疫情,深知世界的不确定性很大。把孩子照顾得太好,他们面对生活困苦会失去承受力,也没有应对的本领。”杜建英说,家长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是善良的品质,教会他们刻苦耐劳,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这是孩子人生真正的依靠。

许多人认为,国际化教育听上去很高深,但其实关注的是孩子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家长不必‘神通广大’,不过分保护孩子,要给孩子积极冒险的机会。他们经历失败,能更好从中学习,智慧是在经历中积累。”

每个孩子都有书写辉煌篇章的需要,但家长不能剥夺孩子展现才华的机会。“创造很多条件让他成功,把一切准备好,这会让孩子很没有价值感。给孩子选择人生的机会,也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让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和同伴,家长要学会向孩子“示弱”。

“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坚强无比,生怕孩子担心,但这样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责任感。”杜建英解释,家长要学会“示弱”,但“示弱”不是向孩子投降,而是表达‘我需要你’,给他们孝顺的机会。

同理,学校在教学上也要改变教师“大包大揽”的模式。“学问学问,知识就是问出来的。老师要激发孩子多问,多问就能多学到,培养孩子一生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

娃哈哈学校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老师不是课堂主体,而是引导者,引发、保护、培养和支持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尤其是艺术和运动,是娃哈哈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办校初期,一位资深老师曾向杜建英诉苦,老师放弃休息时间,把学生留下来订正作业,但学生却并不领情。中国老师确实是像辛勤的园丁,为小苗施肥、浇水、除草、搭棚子,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老师大包大揽的同时,也应该要思考,如果换一个环境,小苗是不是也能自己好好生长?”

因此,娃哈哈学校在办学中更多采用项目制学习的方式,培养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我们发现,当孩子的学习与真实世界发生联结,拉近他们与现实的关联度时,孩子的投入度完全不一样。”

比如“未来之城”是初中部的项目制学习课程,融合各学科,依靠想象、研究、设计,建设未来城市的设施;小学部高段的孩子,会用编程来展示西湖三潭印月的诗意景象,孩子们在项目制学习中有特别多奇思妙想,学习兴致也变得非常高昂,能激发起他们改变世界的热情。“关照孩子的内心,才能让学习变得有幸福感。

对话未来国际教育

主讲嘉宾杜建英女士还与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校长任建华,西湖大学校长助理、校务会成员Michael Reed,一同展开对话,探讨未来国际教育的应对改变。

许田:在耶鲁大学教书的25年,我一直认为,大学老师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回到国内会发现,老师带学生其实什么事都要管,这种“保姆式”的教学,会花费老师很大精力。这也是目前我比较困惑的问题,面对“baby式”的学生,学校教育应该怎样改进?

任建华:“什么事都要管”的初衷肯定是希望更好地培养学生,但有时也因为管的过多反而压缩了正常的发展空间,效果不一定好。比如各学校有个常规活动就是文化课的区域统测,以便横向比较学校间的差异。由于统测后要排队,它给人的感觉就是考试成绩等于学校质量。不断地统考就好比“蒸馒头不断掀盖子”,中断了应有的成熟过程。有时管得越多,副作用也会越多。我们的对策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减轻师生负担。我们希望教育环境能够更加宽松一些,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教育需要相互交流借鉴的地方之一。

Michael Reed:我在接触中美高等教育时,体会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准备过程。中国学生习惯于求得正确答案,但对于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往往不会解释和记录。

校长的困境,在于如何为老师的教学环境提供支持,也包括如何在混乱中建立秩序。我们应当努力建立类似欧洲学校的体系,欧洲学校对老师培训到位后,会给予老师足够的信任,放手让老师进行教学。

另外,关于孩子的好奇心培养,美国中小学其实也存在相似现象。孩子天然充满好奇心,喜欢户外,喜欢社交,但随着年级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却被逐渐抑制,一直到大学,他们才重新发现自己的好奇心。是什么抑制了好奇,如何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许田:应试教育如果要有改进,从考试的角度应该怎么考?

任建华:这其实是一个评价的问题,首先要理解考试目的是什么?比如在我校高中,既有参加高考的普通课程班,也有出国留学的国际课程班,同样是一门数学课,就有两个不同方向的教学评价方式。国际课程的考试,侧重考察基本知识点、概念、原理及其运用,也就是侧重“水平评价”,而高考不只限于“水平评价”,主要目的是筛选。这两种考试所设定的目的不一样。

以选拔为目的高考一旦变成了“指挥棒”,会很不幸地成为教学的导向。这种导向一旦向下延伸就会影响初中和小学,会导致一系列的不合理现象出现,如刷题,追求短时效率的记忆,忽略与考试无关的学科,一俊遮百丑的成绩观等。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而不是短期的升学指标,中小学应该根据自己课程目标进行教学,不能简单地复制高考的方式和目的。今年高中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和人文素养提升,这是一个积极趋势。现在全社会在呼吁教学改课,培养创新人才,但如何培养,怎样评估学生的素养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和挑战。这也是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

杜建英:应试教育是结果导向,对过程不关注,这与国际教育是有很大差别。但对于国际化教育,国内其实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期望能集聚中外专家一起来研究、制定国际化教育的评价体系。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