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是孔子,圣贤“文子”是谁?
2021-01-06 15:45:16 来源:留余青
1
听新闻

说起文圣,我们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圣人,但是,提起,文子,想必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先秦圣贤。

由于历史的无情,导致许多先秦书籍散失,因而,当我们追溯前人的话,我们只能从后人的资料中来论证。

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班固记载道:

“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根据这一记载,我们能知道,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与孔子是同一时期的人。

而除了《汉书》中的记载,在北魏李暹的《文子注》中,文子还是范蠡的老师。

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

范蠡,我们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出五计而帮助越王勾践复了仇。

而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文子教给了范蠡共计七计,而其中的五计帮助了越王复了仇,剩下的两计,则使其成为了历史上的“商圣”。由此可见,文子的智慧。

当然,就目前而言,以上两种观点还在不停地论证中,接下来,我们来重点聊一聊文子的思想。

02道论

既然说,文子是道家始祖老祖的弟子,自然,文子中的思想少不了对老子思想的继承。

首先,便是对道的阐释。

我们都知道,“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其最初是《老子》中提出来的,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世间万物生长、运动的源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其谁之子? 象帝之先。”

但对于《老子》中的道,老子只提出了其本根性,以及道的一些形态特点之类的,并没有详细的描述道生万物的过程。因而,给人一种虚空想象之感,使人很难去理解道。

而文子的思想却恰恰补齐了这一短板,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的理解“道”,而用来补短的板子便是“气”,即引气入道。

通玄真人——文子

《文子》一书开篇便以《道原》为题,阐述了对道的理解。

与老子一样,文子同样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生长和运动的源泉,“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但是与老子不同的是,文子引入了“气”的概念来作为道与万物之间的桥梁。

“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

文子将最初的宇宙状态看作是一团“气”,而天地万物则是气化的结果。

这样的话,道就不再是虚空中的想象,而是包含阴阳二气的物质,这样,人们便更容易理解道。

其实,这就是宇宙生成论。

文子的存在使得宇宙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相连接,这样,宇宙这个概念更加完整,而道的概念也更加完整。

而除了宇宙生成论,在《文子》中,文子特别强调了道是德的本源。

“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

按照文子所举的例子来说,道是原材料皮革,而德则是可以加工成皮件的熟皮革。

对于人来说,作为宇宙万物中的意愿,一切的生产活动都应该以道为基础来实现。

总的来说,老子的“道”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而文子的道则有清晰的五项特征——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

03道治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而百家也都有自己的治国之术。

儒家主张以礼乐治国,法家主张以峻法治国,墨家以兼爱治国,而同样的,道家也是“以道治天下”。

道治,其实就是“规律”之治,即法阴阳、守四时、遵六律,遵守客观规律。

而关于文子的道治思想,我们大概可以将其分成两个部分所理解,分别是“守德”以治国以及“正法”以治国。

在守德这一块,德其实指的就是人性,专业一点讲就是人之为人而不能为它物的规定性。人不仅要保持本性,还要维护人性。

这样,人人自证,统治者治理国家便会较为容易,而“守德”治天下最困难的地方便在于对人性的充分信任。

而往往,人性是多变得,是不可信的,这时候,就需要“正法”以治国。而法恰恰便是针对其人的本性来制定的。

文子云:“法非从天下也,非从地出也,发乎人间,反己自正。”

而制法就要执法,在执法上,要求了法律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

可见,文子的道治吸取了儒家的人治以及法家的法治思想。

04总结

其实,不难看出,文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那么,为什么后人几乎将其遗忘了呢?

其实,关于文子的思想,从先秦一直到唐代初期,都在历史上占据了很重的地位,《文子》曾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但是,后来,文子思想却逐渐的消失了,其中最大原因便在于世人对其的误解。

因为,有许多人认为《文子》一书是人伪造的。

直到1973年,河北省定县出土了八角廊竹简残本《文子》,证明了《文子》确实不是伪书,而自此之后,文子思想的研究也进入了新时期。

总的来说,文子思想在道家思想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承上启下的同时,又能够兼容他学,实属不易。

终有一天,文子思想还会放出千余年前那灿烂的光辉。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