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人民间信仰多样化,道教神仙传说故事广为流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视连续剧“东游记——八仙过海”在大陆播出后,又让八仙故事再次成为家乡民间人事茶余饭后谈说的焦点。因此,我记得韩湘子的名字,时年尚小。那时,也认定韩湘子即是八仙之一,看了电视剧故事,他让牡丹花开显诗句的情况记得不全,倒是他的儒雅和吹洞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了中学,他的祖伯公韩愈成了学习的对象,入选人民教育出版语文八年级教材《马说》、高二年级(必修)教材《师说》《祭十二郎文》,当时都是重点教读课范文。授课教师也要求背诵全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师者传道授解惑也”“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上过初高中的,或多或少的能来上几句。他是唐宋诗文八大家之一,倡导诗文改革。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就字面而言,对初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没有理解上的太大障碍。首先我们先用还原法处理下:自己早朝上了一封奏疏给皇帝(九重天,皇帝宫阙名,借代),傍晚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路八千,虚数)的潮阳(今天广东潮安)。本想为皇上解除当下的时弊,不顾惜自己年迈和自己的政治前途(舍得一身剐,敢把时弊拉下马)。以下四句,在时间、空间跳跃的比较大,转眼描述自己贬官路上的情况。慨叹自己离京都长安的家越来越远,抬头问天,云横秦岭(终南山);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大雪中或多日积雪拥着蓝关,看身旁跟行多日的马也念家不肯再往前。一唱三叹中,我们不知退之先生是否后悔上表?但他艰辛的千回百转后,有幸与侄孙湘相会,湘送退之先生过潮州。因此,他才会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感觉自己将敌不过五岭瘴气,覆尸瘴江边。
研读此诗,抓住关键处发问重重要。如“朝奏”“夕贬”、“家何在”“马不前”,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诗人为什么要这样的表达?
唐朝时,岭南一带尚未开发,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瘴气横行。贬官至南方,对于年长者而言,与判死刑无异。自己戴罪遭流放,侄孙不顾自己声名受损,出于亲情探看行为,实为感动了文公。文公彼时身居刑部侍郎高职,却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直谏。“朝奏夕贬”之速,也说明了触怒宪宗皇帝之深。诗中三四句已表达了自己的心志,无奈皇帝对“迎佛骨”佛事及佛教风行中毒之深,也说明当时的朝庭官宦奢侈敬佛迷信风气之盛,官场人的“明哲保身”。“左迁”,名表升官,实为被贬官。韩文公此时是否悲愤不好说,但几多无可奈何和对亲情的眷顾之情,溢于诗中的字里行间。
历史上确有韩湘这个人,他是韩愈兄长韩弇的孙子,他的父亲韩老成(即十二郎)。查阅《吕祖年谱》,韩湘为长庆三年进士,能写诗文,常与当时的士大夫写诗嘱文相倡和。在功名中有生平,没有学习仙道。唐长庆年间,姚武功就写过《答韩湘诗》:“昨闻过春闱,名系吏部籍,三十登高科,前途浩难测。”又有送韩湘到江西做官的诗:“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 韩湘尝送文公过潮州。现今若查阅《昌黎先生集》,仍记载有次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又左迁至蓝关,有示侄孙湘一首;即贾岛亦有寄韩湘诗,《全唐诗》都收录在内。并没有记载韩湘生活落拓不羁,年少时游山玩水的事。据此,可说明他并非传说的神仙和八仙之一。
那演化八仙之一的又是哪一位呢?据《道缘汇录》记载:昌黎从侄孙有韩湐(pò)者,贞元末年,九月初三日生。幼年时就显示出奇异的一面,未曾进入功名场,遇到小洪崖张氲,张氲传他清修之法,号元阳子。韩湐于是放浪形骸,皈依元教为宗法。长庆初年,韩湘名场进士及第,韩愈教湐读书,好让他以兄长湘为榜样,将来参加科举,及弟为荣。,及弟为荣。韩湐回答说:孙子与祖公所爱好差别太大。因此作了一首言志诗:“青山云水窟,此地是吾家,后夜餐琼液,凌晨咀降霞,琴弹碧玉调,炉炼白朱砂,宝鼎存金虎,芝田养白鸦,一瓢藏世界,三尺斩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有人能学我,同去看仙葩。”韩愈知道此侄孙的志向不可强求。
韩湐说自己能造奇花,韩愈让他演示。韩湐就取一花盆,用土充实,不久就长出一丛牡丹,红艳异常,花瓣中有金字诗一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问他这诗何意,湐回答说:“日九自知之”。后来韩愈被贬官潮州,路过蓝关,大雪封山不能前进。彼时,韩湐赶到,为他扫除积雪,韩愈方悟出花中诗意,因此也就有那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在电视剧中也有这么个故事情节。至于韩湐为何人之子孙,无从考证。
可见,韩湘是进士,韩湐是道士(神仙),后人弄混了。八仙之一应当是韩湐,而非韩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