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国古代历史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020-12-29 15:07:14 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1
听新闻

关于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转折点一说,理由有二:一是该乱使得古代王朝中最后一个纵横盛世:唐朝由盛而衰,进而产生了促使中国封建时代由盛而衰的影响;二是将战争概念重新引入中原人民的生活,自此百姓颠沛流离,无法安心生产,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最终导致东方天朝在近代落后西方列强,艰巨而顽强的反抗外族侵略和自我革新图强的运动持续百余年,改写了中国历史。

纵观历代,古代历史公认之大一统王朝完全盛世只在汉唐,除却这两个时代外,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盛世”,但那都是历朝历代自己的事,对前朝后代的影响没有汉唐如此之深。故而,唐朝堪称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完全盛世。而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正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前,隋初建立的优质的国家政治物质基础得到巩固和发扬。在唐初高祖和太宗两任李姓皇帝乃至武后大周王朝的深耕下,唐朝无论是政治、经济、民生以及外交都达到了封建社会之顶点。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初年,不断固化图强,开元盛世空前绝后无可睥睨,唐之国力占据当时全世界的90%以上。然而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端达到用去千余年时间如此不易,由盛转衰却只需短短七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流民乱窜,中国的封建辉煌几乎一去不返。从历史的纵轴上看,统一王朝的中期叛乱从未也再也未形成过如此大的影响。除去农民起义,除去中国与外国的战争,规模较大的这类传统意义上的“统治阶级内部叛乱”,无外乎只有东汉王莽篡权和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与此类似。但无论是东汉的变更或是永乐大帝的上台,都只是皇权更替,仅此而已。对比其他朝代,安史之乱在历史上的作用,只能被进一步放大。

安史之乱的爆发有其深刻复杂的原因。表面上是唐玄宗被盛世所惑,骄奢淫逸,任用奸臣所导致,但其背后隐含着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机制盛极必衰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典故者往往善用儿女情长放大观瞧正史,将其赋予毫无关联的含义。例如杨玉环美人惑君,杨氏家族仗势泱国等。但实际上,唐玄宗在叛乱前绝非多数史家所认为的“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叛乱”,而是对其早有察觉和防范。只是太平盛世人们太久没经历过战争,唐朝中叶军事实力上中央和边疆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央“想现调将现组军队”都很费劲,才使得冀东军阀长驱直入直捣黄龙。混子宰相杨国忠对待安禄山的态度也不是“坚决抵制之政敌”,而是拼了命的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细微事端点燃安禄山的内战之火。另外,安禄山也并非如一般史家所言般“想当皇帝”。他发动叛乱的目的最初恐怕只是单纯的打击政敌,“看不惯内朝一家独大”。打着打着才发现,原来盛世如此不堪一击,才动了当皇帝之念。而他又没想过置唐玄宗于死地,毕竟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玄宗所给。所以当潼关关破,软弱的长安就在眼前时,他也会停滞十天不前,留给唐明皇和杨贵妃逃离的时间。

本质上讲,安禄山被赶着当了皇帝,但并没有做这个梦太久。毕竟李氏势大,盛世只是暂时卡碟,还没到“气数将尽”之时。从这点看,安禄山颇有些洞察历史大势的天分。他没有自始打定要建新的主意,在浩瀚历史烟尘中,像极了“只是玩玩”。而以唐的实力,虽然反应慢了点,但浇灭叛乱之火也是迟早之事。只是这代价付出的太过沉重了些。中原大部分疆土几乎都被叛军践踏,堂堂大唐,居然拿不出一个能够领衔三军镇得住历史的镇乱之帅。所以,安史之乱的覆灭还是“从内部消亡”的:儿子杀了老爹,又追授老爹先祖称号,安禄山和史思明居然又巧合的同一下场。外部朝军的不断打击加上不断的内耗,安史之乱后期“乱”的作用早已打了折扣。当肃宗坐稳朝堂,史朝义在乱林里流亡,即使二三十年内安史余党仍在,也难以对王朝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了。

史学家常用之观点是,即便唐由此由盛转衰,唐玄宗“开元”是最后一个完全盛世,但安史之乱后,唐还是有盛世的。这表现在武宗宪宗宣宗等相继的顽强图志上。诚然,后世的两三个皇帝做了些有益的事,宪宗更被陈寅恪誉为是“中兴之主”,但他们的历史地位,仍远不能与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相提并论。这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比较。后世明帝之历史作用,无非是延续唐朝气数,成全其近三百年的持续时间罢了。虽然唐不算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朝代,但其对于后世的影响,对于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作用,仍然必然也必须停留在“最后一个完全盛世”上。想想看之后,北南两宋均面临着北方异族的战乱威胁,能保全不亡国已是最大满足。元自成吉思汗起便以征战代国,存活时间极短,更难谈盛世。明除去朱元璋刚刚开国以及朱棣永乐盛世的暂时辉煌外,更多的是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危机的四伏。清初康乾盛世倒可以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但在历史之上,康乾盛世之“盛世之用”反而对近代中国的进步起了制约之反作用。因封建体制代中“盛世”所谓得“一个又一个”的到来,反而让近代的中国人还对不能适应世界发展步伐的天朝还心存幻想。这后世的几个盛世,难堪大任。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