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的成功,并非仅仅是书法艺术上的
2020-12-29 14:46:29 来源:仲尼之丘
1
听新闻

宋之书法,以苏黄米蔡著称。苏者,苏轼东坡;黄者,黄庭坚;米者,即米芾[fú];蔡者,乃蔡京——没错,便是那个千古奸相蔡京。

黄庭坚乃苏轼弟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一力开创江西诗派。这师徒二人,均善诗词书画。

苏轼全才,自不必说,其书法擅行书、楷书,融会贯通古之名家,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其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称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以行书、草书为擅,尤为推崇王羲之,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米芾专攻书法、画画,兼善书画理论;蔡京有权有势,创造了宋体文字。

以上四人,均对《兰亭集序》既敬且赞。以苏轼之才,屈居第三,便知道王羲之的份量了。

米芾赞《兰亭集序》之口气,纯是顶礼膜拜:“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意思很明白,即宋代之人所见《兰亭序》也是“假货”。因为真的已“向昭陵朽”,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向昭陵朽”,意即或已在昭陵中腐朽。但是,照着它描摹刻石,那也是价值万金的——“刻石尤能易万金”。

而翰墨之风流,《兰亭集序》独冠古今,那怕是仿摹它的A货。也一样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其实,自古以来,自唐以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宋之苏黄米蔡;元之赵孟;明知董其昌,这些书法大佬们,无不对王羲之顶礼膜拜。所以王羲之才被尊称为“书圣”。

即便他名冠千古的《兰亭序》已不存在。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痴迷膜拜,以至于去世时把《兰亭集序》真迹带入了陵墓。

电脑字体兰亭体也很好看

然而即便这样,仿摹《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依旧令万人痴迷,这其中真谛,恐非简单的“书圣”之名所能概括。

那么,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01.高仿《兰亭集序》之诞生

之所以有高仿《兰亭集序》传世,也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太宗皇帝痴迷王羲之书法贯穿其一生。李世民本爱书法,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馀兴来时摹揣度之,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

这个爱好,在太宗晚年尤甚。他集齐了几乎王羲之的所有书法作品,但唯独《兰亭集序》求之不得。而据说,王羲之将《兰亭集序》作为传家之宝,到唐时,已传至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在永欣寺盖一座小楼专做练字只用,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

这智永和尚临去时,把《兰亭集序》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却把它珍藏于卧室房梁之上。

李世民自然知道了这件事。硬要不成,索性智取。派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接近辨才和尚。

萧翼很有头脑,他与辨才和尚兴趣相同,都喜爱书法,于是天天对和尚说他有王羲之真迹,还拿给他看。和尚终于忍不住了,说你那是假的,我这个才是真的。

萧翼终于见到真迹。当然“奉旨”索取。

辩才和尚一气之下,一命呜呼。

太宗皇帝却大喜若狂。敕令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拓写《兰亭集序》,各得数本。并以此作为赏赐。

但这些仿本,也被人评为“下真迹一等”,也就是比真迹差一等,属于高仿、 A 货,但依然洛阳纸贵。后来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都有临摹本传世。真迹被太宗皇帝带坟墓之中去了。

制造《兰亭序》A货的均是书画大家,没两把刷子,根本不敢去丢这个人。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这种大家们集体争相创造 A 货的情景,属于超级文化现象。

唐冯承素《兰亭序》摹本神龙(武则天的年号)版本

目前传世的以唐冯承素《兰亭序》摹本神龙(武则天的年号)版本为最好,这也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最好的《兰亭集序》。

02.名震天下,不仅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能力超群,序文功劳很大

这个被李世民赞叹为“尽善尽美”的作品,仅以 A 货行世,《兰亭集序》便被称为“天下第一行草”,名家争相临摹,这恐怕不仅仅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能力超群绝伦。

其中蕴含的真意,能打动那么多人。时机、心境,也是颇为重要的。

作《兰亭集序》时,王羲之已是年近半百,47 岁。年过不惑,渐知天命。

那时他已颇负盛名。王羲之的字是卫夫人教的,唐人张怀瓘在《书断·王羲之》中讲了一个故事,说卫夫人第一次见到王羲之,对王策说:“这孩子不得了,我看他的书法,已显老成之智。”说着说着竟然哭了起来,叹道:“这孩子将来大名必定遮住我的名头啊。”

故事不管真假,但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或许很多人还以为王羲之是天纵奇才,根本不需要人教,却不知他的师父是一个女子。只不过王羲之学兼众家所长,超出了前辈而已。

皇帝去北郊祭祀,写祝词的事自然是由王羲之操刀,王羲之先写在木板之上,工匠再在木板上雕刻成字。但当工匠将模板削掉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再削一层,依然有墨迹;削至三分,方才见底。

当时人认为这是笔锋力度的问题,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入木三分。

但作《兰亭序》的过程,王羲之在序文中有叙述,“修禊事也”,这是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放到现在就是“封建迷信”活动。

唐伯虎所绘兰亭修禊图

参加这活动的人,都是当时的显贵和名人,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谢安在内,共 41 人。具体活动内容,类似如今人入山进了农家乐。只不过王羲之等高雅太多,饮酒赋诗是现在人很难做到的。当时是农历三月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以竹筒导水,水流环众一周,水上漂浮着酒杯。众人赋诗玩游戏喝酒。

玩得尽兴,地方好,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游目骋怀,视听之娱达到极点。于是众人推王羲之写序,类似于现在旅游写个游记,记录一下。

王羲之于最轻松,心情最欢愉之时,写下了《兰亭集序》。总共 28 行,324 个字。后人评《兰亭序》,只说书法艺术,而不涉及为何有如此成就。

实则《兰亭序》的成功,并非仅仅是书法艺术上的。

序文有很大的功劳。

这篇序文,实实在在地展现了王羲之的内心和思想。他在一个如此欢愉的时刻,心情最放松的时刻,明显考虑的事情——内心世界——是不同于别人的。

上观宇宙,俯察万物,却觉得趣味欢愉,只是暂得于己,却不知老之将至。酒半酣,心欢愉之时,他想的是千古之人心中遗憾之事——“死生亦大矣。”

王羲之是崇尚道家的,但他临文嗟悼,竟然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生死”,乃佛家的说法,生与死没什么区别,都只是人生之轮回,生即死,死即生;“齐彭殇”,乃道家说法,彭祖即寿星老,年高八百,殇是幼年夭折,道家视此二者无区别。

王羲之没有这么飘然不群,他以一个平常人的心态,感叹出这两句。瞬间把自己融入芸芸众生之中。灵随心出 ,落笔如神,当真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随心所欲,无所不至。

王羲之偏爱之字,看他们这一门子人,从他自己开始,到儿子孙子,名字都用“之”字——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与王羲之同辈的这些人,兄弟姐妹们,加上王羲之,名字里总共有 12 个“之”字。

而《兰亭序》里,共有 21 个“之”字,个个写得不同,各有特色,美神兼备。可见王羲之当时心中万般感慨,因兴而发,全融入了他的书法中。

据说,王羲之后来再写《兰亭序》,却无论如何写不到这次的境界。但他这种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温文尔雅的风格,却无人能超越了。

字写得好,也要文好,文要好,时机、心境,尤为重要!

03.天下第一情种,王羲之的神韵志趣造就了奇文奇书

字写得好,文写得好。与作者本身的神韵志趣亦是颇有关联的。

观《兰亭集序》其文,非止序禊事而已,尚序诗意。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王羲之本人,也是雅人深致,能玩出世间任何事的抑扬之趣。金圣叹就直说了,王羲之眼前好景可念,却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王羲之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王羲之于畅快之时,饮酒赋诗之际,既不谈经济大略,也不论兵法韬略,仅仅只是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这种逸少旷达,其实是魏晋风流名士都有的。而他偏偏能在苍凉感叹之中,生出无穷逸趣。

王羲之其人,很有“魏晋风味”。他年轻时去别人家喝酒,性格不羁,躺在人家床上,袒胸露乳,很多人看不惯,但宴会的主人却很欣赏他,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其人,很有“魏晋风味”。

他本身对一件事情,尤其书法,具有“情有独钟”的偏执喜爱,练字直入忘我境界。所以他能出卫夫人之右,独傲天下,所以他竟然可以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

这种志趣神韵,是出天质之自然,丰神而盖代的。

后世书法大家,多有自己特点,比如苏轼,笔体肥腴,是他的特点,像是西方大画家画女性多偏胖一样,苏轼的字胖,但看起来很美。以苏东坡的大才,《寒食帖》也只能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跟王羲之是不敢并肩的。

而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下落不明后,行世的只有 A 货《兰亭集序》,最著名的是兰亭八柱中的唐人冯承素双钩摹本。其描摹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地步,但从王羲之也再写不出《兰亭序》的情景来看,摹本是远达不到原作的神韵的。

最主要的是,王羲之心中的那些深刻的感慨与融合,再难出现了吧。而王羲之这种神韵志趣兼备的“天下第一情种”,也很难出现了。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那一天的王羲之,与平时的王羲之大约也有不同,激荡而又克制的心情与感慨,在一个惠风和畅的午后流诸笔端,以至不激不励,风规自远。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