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读书的人,没有经历过背诵的痛苦的。上学期间,需要背诵的东西很多,古诗文、英语单词,数理化公式,政史地。那些枯燥而难懂的文字,需要你费尽心力去用心地记忆。而因为背诵的不熟练,被老师惩罚的记忆,恐怕许多人都能说一稻箩吧。
近日,江苏理工一名大三学生王建明倒背《出师表》的视频冲上了热搜,引发了众网友的热议。《出师表》那么长,顺背起来都有些困难,他竟然能倒背如流,这项技艺确实让人绝倒。一个人倒背课文,真的需要把课文理解得深透,否则倒背绝无可能。
能倒背书籍的名人历史上有很多,司马迁能把《诗经》145首倒背如流,南北朝时期的第一谱学名家贾渊能把所有士族的家谱倒背如流,而最出名的要数苏轼,他能把80万字的《汉书》倒背如流……这些都以自己的勤奋和学识,成就了一世英名。
但是,他们的倒背和王同学不能相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司马迁等人,他们的倒背如流是从一本书的最后一篇开始背起,而不是从每一篇的最后一个字倒数着往前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建明背诵的难度更大,因为它是从最后一个字往前背的。
从最后一个字往前背,不能理解,枯燥而没有顺序,背诵起来往往会更加难。那么,王建明是怎样克服这样的困难的呢?我们以最后一段来说明: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那么,倒过来背就是“言所知不,零涕表临,离远当今……”这晦涩难懂的文字,谁看了都发麻吧?他是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首先,他给课文重新进行了断句。文章的最后一段,他把它断成了“激感恩,受,胜不臣,诏遗帝,先追声,言雅,纳查……”原句中的深和察被他替换为了声和查来方便理解。
其次,自己重新给它配上译文:“特别激动地感恩,这种感受胜过不当臣子的人,平反死去的先帝,首先要追溯到他的名声,宣传他的言谈文雅,容纳其他人的检查……”
这样的一番神操作下来,我想换成另外的人,恐怕用不了多少时间也能倒背如流吧。
这样来折腾一篇古典名篇有多大的价值呢?除了能引起众人的关注,娱乐一下,除此之外,没有了多少实际价值。看着王同学,我忽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他因为自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而到处炫耀。而回字的四种写法,能有多少的价值呢?恐怕满足一点自己的虚荣心,恐怕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吧。王同学折腾《出师表》应该是如此相类吧。
其实,大学生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应该沉下心来,多钻研一点学问。如果真有那个时间,不妨学学司马迁等人背背经典名著,加大自己的历史深度,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