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质量的举措
2020-12-15 15:46:53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理想追求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同时,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挑战

当前,各高校已日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也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采取的形式比较单一。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主要包括向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培训面试技巧、联系实习单位等,侧重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服务,侧重学生毕业后能否立即实现就业这个短期目标,更偏向于是一种就业指导而不是针对学生个体特征设计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式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忽视了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既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课程的质量有待提升。首先,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设计理论化较强,实践性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主要进行职业发展相关理论和模型的讲解,缺乏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参与、互动与现实体验,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目前很多高校提供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几乎一样,缺乏学校间、学科间、专业间的区分度,无法满足不同学校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另外,课程的教师队伍不够专业化。很多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老师是辅导员或专业课老师,他们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专业背景,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甚至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进行授课,这是导致课程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三是学生对职业的实践体验不够。对职业的了解和体验是大学生确定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但这却恰是许多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短板。一些高校实习和见习的制度和机制不健全,没有给学生提供能够进行职业体验的实习岗位,造成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比较模糊、职业认同度不高、专业归属感不强,缺乏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还有很多能够提供实习机会的高校通常把实习放在大学三年级或临近毕业的大学四年级,学生职业体验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启蒙和培育。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思路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存在。高校需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思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树立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理念。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及早进行,从新生入学后的职业生涯启蒙开始,到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再到毕业前掌握各种求职技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教育,既包括自我定位和评估、职业认知、职业体验、相关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也包括对就业政策的了解、就业信息的把握以及面试技巧的熟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持久的积累过程,所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必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落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要求。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目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使其获得职业成就感的内在驱动力。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重视对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社会发展主流价值观相一致。

探索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质量的举措。首先是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除了课堂教学的必要理论知识外,多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并采取性格测试、职业生涯咨询、职业体验、职业生涯访谈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职业生涯教育方法。同时,要注意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差异,设计符合不同类型学生需要的职业生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另外,还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师资的专业化建设,要鼓励教师到企业、人才交流中心等相关部门和岗位挂职锻炼,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作者:潘泰萍,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副院长;李俊林,系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编: